和平島歷史沿革

| 每張黑白的相片背後都有段彩色的故事 |

| 歷史會被遺忘但不會消失 |

| 讓我們一起拾起和平島的拼圖 一起拼湊每段歷史的脈絡|

 

導覽列

基隆名稱的來源

          明初的文獻和海圖稱北臺灣為「小琉球」,明中葉以降又再改稱為「雞籠」。其中「雞籠」或「雞籠山」即指和平島及鄰近山嶺地區;一直到19 世紀初以前,明清文獻中的「雞籠港」實指和平島。而雞籠一詞的由來,有許多種說法,較為可信的說法是在1870 年修訂的《淡水廳志》中稱今和平島山勢形狀頗似雞籠,故有雞籠之名。1876 年1 月16 日(清光緒元年),清廷依沈葆楨奏請,新設臺北府下轄宜蘭縣、淡水縣、新竹縣、基隆廳以基地昌隆取代雞籠名稱。

三島成一島

          和平島是離台灣本島最近的島,只有靠75 公尺的和平橋與本島相連,和平島全島原分為和平島本島(舊社寮島)、桶盤嶼、中山仔島三大部分,在日據時代建設和平島時三島嶼已全部連為一體。

和平島地圖

和平島4500 年前的新石器文化

           2011 年在和平島台船停車場發現的貝塚與圓山文化發現的遺址同期,圓山遺址是位於台灣台北市中山區圓山西邊(台北盆地西邊)緩坡,為全台灣最珍貴的史前遺址之一,也是罕見的多文化層遺址,也稱圓山貝塚。依照國際通行辦法,從圓山遺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紀錄統稱圓山文化,也稱貝塚文化,該文化存在時間則約在距今3300 年至2500 年前。而和平島發現的圓山文化遺址則被認為是3000 年前左右的。另外在臺西班牙教授鮑曉鷗等人的研究也指出和平島考古的遺址可以發現和平島的人類活動在距今4500-3500 年前的訊塘埔文化就開始。

在基隆超過500 年的平埔族巴賽人

          現存最早定居和平島的原住民是凱達格蘭族巴賽人 Basai, 很早以前從臺灣外海的Sansai 遷入, 於貢寮雙溪河口形成「舊社」後個別擴展於今基隆、金包里、淡水一帶。

         《基隆市志》:「距今約一千年前,在舊基隆郡貢寮庄新社,住有府那賽島族人…於六百餘年前率眾遷基,擇居於和平島八斗子及金包里一帶」。「所言『府那賽島族』應即指巴賽人。

凱達格蘭族聚落分布

         語言學家將台北基隆沿海以及蘭陽平原的族群都視為平埔族的巴賽人,也用馬賽語(Bacay) 進行溝通,而和平島的大雞籠社(Quimaurri) 原住民即為巴賽人聚落,另外荷蘭人紀載馬賽聚落還包括三貂部落以及金山萬里一帶的金包里社。巴賽人也是和平主義的原住民族,擅長貿易而不好戰的巴賽人多次的戰爭都是由他族所引起,而且大多數都是巴賽人死傷較多。西班牙人初到和平島時,巴賽人為了避戰而選擇避戰到。後來1646 年荷蘭人攻打西班牙人時,巴賽人還派出1000 名勇士持弓箭協助荷蘭人攻打西班牙人。十三世紀初的巴賽人雖散居海岸河口,但村舍間維持婚姻交易的聯繫,從事地區性工藝、貿易與服務,甚至與歐洲人頻繁互動,包括通譯、仲介、貨品交、採金、開煤以及伐木等屬於典型的貿易種族。( 引伸閱讀: 康培德(2003)十七世紀上半的巴賽人,臺灣史研究,第十卷第一期,第1-31 頁。)

西荷時代遺址考古

          2016 年和平島平一路停車場第三次考古挖出3 具歐洲人遺骸,1具原住民小孩甕棺,2019 年5 月開始的第四次考古挖掘計畫,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長臧振華團隊、西班牙考古學者Maria CruzBerrocal 團隊合作和平島聖薩爾瓦多城修道院考古團,在平一路停車場建築遺構周邊又新發現20 具遺骸,包括有西班牙人以及漢人的遺骸。

大航海時代

1371-1644 明朝海禁與弛禁

         「海禁」是明朝的一項鎖國性質的基本國策,從洪武年間到隆慶年間,實行了近200 年,縱貫大半個明朝。明朝海禁嚴格禁止人民對外通商貿易,限制外國人到中國進行貿易。明朝洪武四年(1371 年)十二月頒布「禁海令」,規定:「禁瀕海民不得私出海」。1433 年永樂皇帝鄭和七度下西洋,但仍實施海禁。海禁政策主要原因為(1) 日本內亂的武裝部隊倭寇擾亂沿海(2) 走私貿易猖獗(3) 壟斷海上貿易。明中葉後解除海禁後漢人來臺增加,連帶影響和平島的漁商活動。

16 世紀中葡萄牙人到亞洲殖民

           16 世紀葡萄牙與西班牙在大航海時代建立海上權威後,1511 年越過非洲控制麻六甲海峽,1542 年到達日本與日本進行貿易。1571 年建立澳門與長崎的貿易據點,當成明朝海禁時期唯一與日本貿易的管道。當時長年在澳門與長崎間的貿易,航行過台灣看到翠綠的島嶼因此喊出「IlhaFormosa」,因此台灣在歐洲地圖廣泛被以Formosa 稱呼。

葡萄牙人繪大員(台灣)地圖
葡萄牙人繪大員(台灣)地圖

1521 年西班牙殖民菲律賓

           16 世紀初大航海時代的強權西班牙在1521 年到達菲律賓,與另一強權葡萄牙相抗衡,1571 年占領馬尼拉並築城形成亞洲權力中心,並與明朝及日本貿易絲綢與雜貨。同時也航行跨過太平洋搭著黑潮與北太平洋環流到北美洲與墨西哥交易大量白銀到亞洲進行貿易。

16 世紀末日本人南下

          十六世紀末期1593 年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兵力強大的豐臣秀吉想改變東亞秩序,要求各國向日本朝貢,也大規模興兵海外,目標直指台灣。當時的台灣在日本眼中只有鹿皮( 鹿港的興起) 以及野人會出草( 殺人),因此早期日菲貿易興盛期都會跳過台灣。當時台灣因為尚未開發,因此也是海盜主要的據點。當時豐臣秀吉對台灣提出招降書,內容主要是以目前日本國力,可以成為東亞的共主,但當時因為台灣沒有統一的王國,所以招降書不道要送給誰而作罷,再加上1598 年豐臣秀吉死亡,接班的德川家康一改豐臣秀吉強勢作為,改與各國和平貿易。但明朝在這個事件後感受到日本的威脅,因為台灣離明朝的領土澎湖太近,如果台灣被日本佔據,將威脅明朝重要的貿易據點澎湖,西班牙人也擔心日本人勢力到了台灣後會威脅菲律賓的西班牙據點,因此台灣在16 世紀末漸漸受到各界的重視。

明朝與日本在東亞的航線
明朝與日本在東亞的航線

17 世紀初VOC( 東印度公司)

           1597 年第一艘東方船隊回到荷蘭阿姆斯特丹,香料、絲綢、陶瓷器引起歐洲人對於東方的狂熱。1600 年英國成立東印度公司(EIC),感受到威脅的荷蘭隨即在1602 年成立荷蘭東印度公司(VOC),也獲得荷蘭聯省議會特許權,可以簽訂合約及發動戰爭。VOC 十七世紀初到亞洲後對西班牙與葡萄牙造成威脅。1605 年荷蘭將領韋麻郎抵達澎湖,並與明朝將領沈有容談判,明朝希望荷蘭人不要在明朝重要貿易島澎湖,而去蠻荒之地無人所管的台灣,而荷蘭則轉向印尼巴達維亞( 現雅加達) 建立亞洲總部。
           1619 年巴達維亞總督燕坤得知西班牙對台灣有企圖,加上葡萄牙在澳門貧弱,因此燕坤派雷理生率領12 艘船1200人前往攻打澳門,主要政策則是(1) 取代葡萄牙接管明朝與日本的生絲貿易(2) 切斷西班牙語明朝的航道(3) 取得明朝沿岸的據點。但屢攻澳門不下的VOC 則在1622 年7月前往澎湖並在風櫃尾建築荷蘭城,而明朝則再度希望荷蘭前往台灣,中間兩年明朝與駐守在澎湖的荷蘭人談判兩年,直到1624 年荷蘭人才拆城撤守澎湖前往大員( 台灣)。

荷蘭時期的地圖
荷蘭東印度公司旗

1626-1637 西班牙人佔領雞籠、淡水

           西班牙認為台灣是重要的據點因為如果掌握台灣,將可以(1) 透過大員( 台南) 與漳州進行貿易(2) 打擊荷蘭人(3)掌握主權不必受明朝約制。因此在1626 年從馬尼拉航向台灣,1626 年5 月11 日首先登陸台灣最東點並命名為Santiago,也就是現在的三貂角。5 月12 日登陸雞籠島( 位於今和平島的本島社寮島南岸),5 月16 日宣示佔領福爾摩沙,並在島上建立聖三位一體城( 又稱為聖救主城、聖薩爾瓦多城),為了強化在島上的防禦,除了聖薩爾瓦多城外還分別建立與本島最近的聖路易堡( 桶方堡)、制高點的聖安東堡及撤守堡。

西班牙在今社寮島防禦工事
西班牙在今社寮島防禦工事

           西班牙佔領雞籠後馬上就陷入困境,因為雞籠的金包里社以及大雞籠社原住民逃到內山,拒絕提供食物,剛到雞籠的西班牙人陷入糧食不足的問題。隔年(1627 年) 得知淡水米糧豐富,因此西班牙船艦從北海岸進入淡水奪取米倉,並在1628 年為了擴張滬尾( 淡水) 勢力而建立聖多明尼哥城( 現淡水紅毛城),直到1637 因為發生淡水林仔社原住民攻擊西班牙人並殺死神父事件,因此西班牙人撤守淡水。

          2016 年和平島平一路停車場第三次考古挖出3 具歐洲人遺骸,1具原住民小孩甕棺,2019 年5 月開始的第四次考古挖掘計畫,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長臧振華團隊、西班牙考古學者Maria CruzBerrocal 團隊合作和平島聖薩爾瓦多城修道院考古團,在平一路停車場建築遺構周邊又新發現20 具遺骸,包括有西班牙人以及漢人的遺骸。

1626-1642 西班牙統治

           西班牙佔領雞籠後馬上就陷入困境,因為雞籠的金包里社以及大雞籠社原住民逃到內山,拒絕提供食物,剛到雞籠的西班牙人陷入糧食不足的問題。隔年(1627 年) 得知淡水米糧豐富,因此西班牙船艦從北海岸進入淡水奪取米倉,並在1628 年為了擴張滬尾( 淡水) 勢力而建立聖多明尼哥城( 現淡水紅毛城),直到1637 因為發生淡水林仔社原住民攻擊西班牙人並殺死神父事件,因此西班牙人撤守淡水。

西班牙佔領時期和平島地圖

西班牙傳教目的

          有別於荷蘭VOC 以貿易為主要目的,西班牙人海外殖民除了政治與經濟外,還有傳佈天主教的使命,因此在雞籠統治的16 年內建立許多教堂進行傳教。首先1626 年在今社寮島建立服務西班牙人的諸聖教堂,也是全台第一座大規模教堂,之後在附近建立聖多鐸教堂讓西班牙士兵使用,並在漢人聚落澗內(「巴利安」Parián,位於西班牙人所建薩爾瓦多堡的後面,一說位於與西班牙人社區隔著峽窄海灣的對岸)建立澗內教堂,也在和平島Quimaurri 原住民部落( 現海產街後) 建立聖若瑟教堂( 一說為聖路易斯San Luis 教堂)。在雞籠傳教的神父學習凱達格蘭族的馬賽語,並設立學校教導漢人、原住民與日本人當傳教士,因此神父在當時也獲得許多居民的高度尊重,也是西班牙人與地方溝通重要的管道。

1642-1668 荷蘭人統治

           1637 年,菲律賓總督科奎拉下令拆除淡水的聖多明哥城,以及聖薩爾瓦多城上的看守堡、撤守堡、桶方堡,只保留主城聖薩爾瓦多城,最後只留下桶方堡未被拆除。聖薩爾瓦多城駐軍也縮減至百餘人,且科奎拉每年都會把部份士兵調回菲律賓。西班牙人裁軍的消息傳到大員後,荷蘭人認為征服北台灣西班牙人據點聖薩爾瓦多城的時機已經到來。

          1641 年8 月,VOC 派遣205 位荷軍士兵及約500 位原住民組成的聯軍,試圖進攻社寮島。只是荷軍偵查過社寮島上的據點後,判斷火炮數量不足以攻破城堡,勸降對方失敗後、即返回大員。

          1642 年8 月19 日荷蘭將領哈魯斯率396 位士兵抵達雞籠島水域,岸時因受潮流影響及西軍火砲壓制,只得退回船上,8 月20 日荷軍迂迴至雞籠島東側之八尺門水道附近,打算奪取島上的制高點,亦即原為看守堡所在之山丘。荷軍搶灘時,與20 位西班牙士兵交戰,因西軍欠缺後援,不久後就退回撤守堡,讓荷軍成功上岸,並攻下了山丘由於雙方戰力相差過大,西班牙軍對抗荷軍僅6 日就投降,進而結束了台灣西班牙統治時期。

           1642 年荷蘭人佔領基隆,則將聖薩爾瓦多城改名為北荷蘭城,並將陵堡拆除,只留下聖安東陵堡,石材則移到淡水重建聖多明尼各城。看守堡( 今社寮西砲台) 則改為維多利亞堡。荷蘭人佔領雞籠港26 年間,與明朝形成密切的貿易關係,而雞籠也是跟福州最近的港口,因此有許多福州人來到雞籠為荷蘭人進行貿易,也漸漸形成所謂的社寮島的福州街,直到1668 年荷蘭人撤出雞籠福州人仍然與日本人持續進行貿易。

荷蘭與西班牙於雞籠的海戰圖

鄭氏家族與荷蘭人的紛爭

          1640 年海盜鄭芝龍認為日本生絲貿易獲利大,因此自行由中國運生絲到日本,荷蘭人為了保障生絲的貿易,因此與鄭芝龍協議由鄭芝龍運生絲到大員,再由荷蘭人從大員運生絲到日本長崎做生意。但鄭芝龍未遵守協議,自行與日本貿易,但因為鄭芝龍海上船艦勢力龐大,弱勢的荷蘭人也只能轉而買品質較低的越南生絲銷往日本。

          1644 年崇禎皇帝上吊自殺明朝滅亡,闖王李自成自立大順政權,引清兵入關,清太祖多爾袞進入中原。1651 年鄭成功為了鞏固財源,與東南亞進行胡椒貿易,但馬尼拉的西班牙人以及巴達維亞的荷蘭人對鄭成功船隊多番阻撓,因此在1656 年公告台灣禁航令,也種下雙方衝突的導火線。1661 年開始受到清軍進逼的鄭成功開始攻打大員,改普羅民遮城為『東都明京』,設承天府及天興、萬年二縣。當時駐守在雞籠和淡水的荷軍聞風而逃,但不久又在鄭經的默許下於1664 年重返雞籠和淡水,直到1668 年鄭軍北上才又離去。1680 年鄭經從廈門撤回台灣,風聞清軍要攻打雞籠,因此自毀雞籠城,但隨後又為了鞏固雞籠城而再度修建雞籠城。1681 年鄭經死亡後,施琅趁鄭克爽剛從鬥爭中繼位,大舉進攻,鄭氏政權滅亡,臺灣從此納入清朝版圖。

1681-1895 清領時期

          清領時代初期時,基隆大部分地區還是蠻荒之地,只有今日的和平島有較多的漢人聚集,以及一些平埔族原住民部落分布於雞籠港周圍。滿清雍正元年(1723 年),來自福建漳州的移民開始入墾基隆港區,並於南岸興建崁仔頂街,此乃今日基隆市街創建之始。後來又陸續興建了暗仔街及新店仔街,此後陸續有漢人移民移入,開墾的區域也逐漸深入較內陸的地區,而不只侷限於港區周圍。 

1884 年清法戰爭

          光緒十年(1884 年),中法戰爭台灣戰事(西仔反)爆發,法國軍隊曾多次攻佔基隆以作為封鎖中國大陸的跳板。戰事肇始於法國冀取得基隆煤礦為戰艦提供能源,以便封鎖東南沿海,進而威脅中國沿海各大城市,也藉機佔領台灣,增加日後談判的籌碼。

          清朝了解到臺灣的戰略重要,故派欽差大臣兼福建巡撫劉銘傳前來督戰。1884 年10 月1 日法軍司令孤拔命令各艦開始砲轟基隆岸上,隨後派遣千餘人自港口西側仙洞山東南海濱登陸,劉銘傳考量滬尾往台北城路途平坦難守,不若基隆往台北則是多山易守,權衡之下,乃抽調大部分基隆兵力馳援滬尾,僅留下300 餘人退守基隆南方的獅球嶺砲台。10 月8 日法軍佔領獅球嶺各堡壘,基隆全面失守。但劉銘傳率領清軍成功守住滬尾,也保住台北城。同年11 月11 日孤拔再度請求3000 援軍,打算由基隆進攻台北,清軍團練則成功守住暖暖( 暖暖戰役),直到1885 年6 月11 日,孤拔於澎湖馬公因病去世後清法戰爭才陸續結束。

          基隆中正路的法國公墓則是安葬戰爭中罹難的七百名法國海陸軍官兵的墓地所在,裡面有兩座碑文,一為日據1909 年 所立之「佛( 法) 國陸海軍人戰死者紀念碑」以及1954 法國政府所立的碑文。法國公墓旁則有清國人之墓( 民族英雄墓) 紀念清法戰爭時陣亡的清國官兵所建,但最為特別的是,此紀念碑卻不是官方所修築,而是清法戰爭過後歷經數十年,在日治時代,由地方仕紳號召,將因開設馬路而被挖出,暴露野外的清人骨骸遷移至墓塚,並立「清國人之墓」以資紀念。

法國人公墓
民族英雄墓

1895-1945 日本時代

          日據時代從1899 年開始到1935 年,在基隆共進行四期的基隆港築港工程,在和平島及八尺門一帶,也設置了漁港區、水產試驗場及造船廠。基隆也是日本海軍的重要基地,當時被總督府劃為要塞地帶管制,並設立「基隆要塞司令部」,使得基隆港成為一座軍、商、漁三用途的港口,也使基隆正式取代淡水,成為台灣北部的主要門戶。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1940 年,基隆市計有9.5 萬人,僅次於臺北市32.8 萬、臺南市14 萬、高雄市12.7 萬,為臺灣第四大城。其中市內就有2.3 萬為日本人。1941 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基隆由於其主要物資吞吐港及海軍基地的地位,在戰爭末期首當其衝,成為美軍轟炸的首要目標,港區幾成廢墟。

1947 年二二八事變社寮島變和平島

和平島公園內琉球人慰靈碑

          1947 年發生二二八事件時,基隆成為受創最嚴重的地方之一。1947 年3 月11 日國軍前往基隆市社寮島進行無差別掃蕩並逮捕民眾,除了逮捕約30 名琉球人,還連同當地船寮的台灣籍工人和居民、及五分車的乘客帶走。3 月13 日,部分民眾遭遇部隊槍決喪生。然而只有7 人至8 人最後有在海邊尋獲屍體,其餘大部分民眾從此失蹤,該次事件被稱為社寮島事件。事件結束後,基於相互提醒不讓衝突再度發生、且用和平相互期許,人們於是改社寮島名稱為和平島。琉球遺族在祭祀琉球人的社寮萬善堂建有琉球漁民慰靈碑。但這個時段有爭議,因為日本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即將被炸毀的基隆橋改名為和平橋,因此和平島的名稱很可能是當時依照四維八德從市區忠孝、仁愛、信義衍伸後的和平區域。

1950 年阿美族原住民來基隆

          1950 年代台灣光復不久,花蓮台東原住民因為生活困苦求職無門,因此跨過蘇花公路來到基隆,首先在和平島八尺門附近一塊軍事保留地山坡蓋起簡陋的木造房舍,開始基隆生根發展,多數人當礦工或是遠洋漁民。原本原住民傳統習俗是不容人口外流及與外族通婚,但隨著基督教與天主教的傳入,部落約束力足見動搖,因此原住民開始離開家鄉到外地打拼。和平島最早是由台東成功鎮一群年輕人在水試所受訓後到基隆來從事漁業,剛到的時候很不能適應漁業生活,但因為出海捕魚有豐厚的利潤,因此仍持續吸引大批花蓮台東原住民前來,尤其早期基隆盛行鏢旗魚,原住民的勇猛適合鏢旗魚手,也有大批人進到八尺門一代搭建木屋定居。而台東泰源阿拉寶望部落一批原住民則進駐到社寮島內,因為該地山谷與阿拉寶望部落相似而將該部落稱為阿拉寶望部落,也是現在所稱的阿拉寶灣。

和平島的阿美族原住民

1970 年十大建設台船時代

           1937 年6 月,台灣日治時期,由日本三菱重工業株式會社為首,結合台灣銀行、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日本郵船、大阪商船以及基隆顏欽賢等團體資本,收購虧損甚鉅的基隆船渠,成立「台灣船渠株式會社」,設廠於基隆社寮島,為台灣第一家現代化造船廠。當時開始填補碼頭,連結桶盤嶼及中山仔嶼讓社寮島從三個島變成一個島。1970 年代初期,台灣經濟建設快速發展,對外貿易與海運日益成長,政府開始規劃大型造船廠的建立。1973 年12 月16 日,當時任職行政院長的蔣經國先生,正式提出國家十大建設計畫,因此吸引非常多的人搬到和平島,台船當時最高員工人數高達7000 人,和平島是非常繁榮的地方。

2000 和平島沒落時代

          隨著航運的起起落落,台船營運多半在艱辛的 環境下成長;尤其是1999~2001 年因市場低迷而船 價下跌,加上生產成本不斷增加而造成巨額虧損, 幾面臨關廠的危機。2001 年因中國造船公司面臨巨額虧損,行政院介入營運,執行「再生計畫」,推進國營事業民營化。但造船市場並沒有復甦,在船舶大型化以及自動化的趨勢下,基隆的台船造船廠漸漸無法符合國際造船趨勢,因此員工人數也大幅衰退,目前僅剩下約500 名員工。加上漁業資源大減,漁業人口大規模減少,也造成和平島一代就業機會減少,在2017年扶養比高達137%,變成一個老化的漁村。

2019 年新興的時代

           2016 年和平島公園收歸觀光局北觀處管轄,2018 年和平島公園重新開幕,加上正濱漁港色彩計畫的實施,和平島周圍再度受到全球的重視,正濱漁港也在2019 年11 月獲得國際景觀大賞,和平島公園的營運廠商也在2019 年11 月獲得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而臺灣海洋大學執行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USR) 計畫之第一期「打造國際旅遊島─社寮文化再現與地方產業佈建」以及第二期「打造國際旅遊島─和平島及其周邊之地域創生與永續發展」之相繼實施,也帶動地方的發展。但隨著和平島漸漸受到重視,2019 年10 月時任立法委員蔡適應與市長林右昌提出和平島台船造船廠建立潛艦製造基地的議題,引發民眾的熱議,尤其台船造船廠底下有聖薩爾瓦多城的遺址,加上和平島道路狹小與房屋老舊,在經濟與環境人文的衝突下,也期待基隆市政府能提出一個對和平島未來有永續發展的方針。